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南京作家李樯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宁举行
2024年10月16日15:31
2024年10月11日,作家李樯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24年10月11日,作家李樯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该活动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省作协创研室、省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南京市作家协会共同承办,为省作协“文学苏军”新关注系列活动之一。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省内外十余名专家、学者等参加研讨活动。会议由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主持。

作为南京70后实力派诗人、小说家,李樯与文学结缘由来已久。早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三时,他就在《钟山》杂志发表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逃离》;大学毕业后,他一度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却始终坚持文学创作,并由此进入曾列为中国文学期刊“四小名旦”之一的《青春》杂志;经过30余年求新求变的文学实践,李樯迎来了创作大丰收,先后获得金陵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郑焱认为,李樯的小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独具诗性。从近年创作的《喧嚣日》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到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隐匿之歌》,他将对人性和生活的感知和思考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实践,努力在个人生命体悟与社会发展历程之间建立联系。

题材广泛,兼具社会学意义

李樯的写作深深扎根于当下的生活状态,其题材多涉及婚恋、成长、都市等,笔下人物多以大学同窗为主体,对他们毕业后的人生轨迹进行描述,从而汇成了一幅立体多面的七零后青春群像。“它是一个时代之书,是一部大书。”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隐匿之歌》虽然只有10多万字,却以隐喻的方式,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象、时代的精神以及这个年龄段族群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之旅都呈现了出来。

在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看来,在此之前的很多50后、60后作家,他们的写作要么从古代,要么从近现代,要么从改革开放开始写起,往往很少写与我们同步进行的生活。对当下生活的反映,实际上是从70后作家才开始,从中可看到我们生活从表面到内里、从表象到精神的综合性真实状态。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认为,基于作家对所处时代特殊处境下的独特观察,其作品有立此存照的意义,为近25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做了一个缩影。东南大学教授张娟表示,“这种记录具有社会学意义。”

手法创新,突显时代的镜像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认为,李樯所写这一代人都是从相对平淡的大学生活步入社会,他们的青春也由此进入一个不可控的情感和生命状态。在此背景之下,“喧嚣”既构成人物活动的外在世界,同时也是大时代的氛围和情境,人们的精神心理及命运都被牵连在了一起。每个作家都想通过自己的语境和表述方式,去触摸最隐秘、最柔软的情感部分,即为生活所隐匿的那一部分。比如他的小说题目《柔软下来》《星期五晚上干什么》《爬行游戏》等,就透露出奇特的气息,许多飘忽不定的精神、心理元素,也不时闪烁其间。

作家韩东对小说文本进行了具体解读和分析。他认为,“世俗”与“青春”是了解李樯小说创作的两个关键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和他所写的人物并没有任何高高在上和充当发言人的感觉,就是写了一个个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故事。此外,在这些作品中可以发现,人物名字相对固定,在山东大学教授马兵看来,李樯写的虽然是一个人,其实也是一代人,写他们人生某一个遭遇,该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等等,这都让小说具有非常强的生长性。

“李樯写短篇小说的时候,完全是经典小说的写法,从中可看到我们熟知的审美、修辞、形式结构。”《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认为,在此基础上,李樯的长篇小说多有创新之举,比如对成长小说的借鉴,同时又跟当下很多社会热点相关联,包括大家经常讨论的原生家庭、精神疾患等问题;尤其难得的是,他将知识转化成叙事的把控能力,在当下越来越同质化的书写中,体现出一个70后成熟作家的经验独特性和稀缺性。

“青春”同行,以文学方式重塑南京记忆

一个人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生活文学化,这个徐州汉子又是如何以细腻的笔触,成为南京小说家的一个样本的呢?汪政的发问,打开了人们进入李樯小说的另一个维度。

在汪政看来,从韩东到朱庆和、李黎,再到李樯等人,这一批南京作家作品呈现出一种比较接近的风格,即把日常生活的肌理挖得比较透,整个文本比较从容,没有大起大落,平淡当中又让人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一到中山门,眼前豁然开朗,向东穿过城门楼子就左拐的话,可以顺着明陵路向前湖、中山植物园、琵琶湖一带逛游。或者向前走二里地再左拐,就走上那条著名的林荫大道。大道两旁是高耸的法国梧桐……”作为一个18岁就到南京上学,后来在南京工作、生活至今的作家,李樯的创作难免会受到这座城市的影响,其笔下也不断出现南京元素,小说《柔软下来》就写到了半山园一带。正如青年评论家妥东所说,《喧嚣日》里面的南京元素,小说主人公走过大街小巷,对应着南京的地理空间,他们在街道上的所思所感,则以文学的方式重塑着南京的记忆。

《雨花》主编育邦介绍,他和李樯都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当时中文系的两个老师郭平、鲁羊教写作课,也都是作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樯当时任校文学社社长,并与友人一起创办刊物《中间》,所选作品表现出的文学异质性,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在此之后,这个队伍不断壮大,同时,校外的毕飞宇、韩东、朱文等作家,也对他们坚持走上写作道路有很大影响。

从“中间”到“中坚”,李樯走了一条迂回之路,却可归结为一个创作者对文学初心的坚守。“他20年前就很有先锋性,还有预见性。”同是70后的作家朱庆和回忆两人的友情时评价说,李樯不仅仅是小说家,还是一位诗人,其诗歌与小说创作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分析,70后作家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历史转折,又没有像80后、90后作家那样成为网络原住民,且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还面临着进城时从小地方到大地方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南京则以其极具包容性的城市特性,接纳滋养了李樯这样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家。

丁捷在总结讲话时肯定了李樯的文学创作。他认为,第一,李樯是江苏作家群里面相对于50、60后的强势而显得弱势的70后作家中的强势力量,他让我们看到文学苏军新一代的崛起,70后作家终于可以站到50、60后的肩上,寻找新的方向,这是向内发力,把宏大时代庞杂社会的认知锻造成一把朝向自己的精神之剑,剖开了一代人隐匿内心的特质。第二,以李樯为代表的江苏70后作家可以成为隐性作家,他们生活在喧嚣里,却把精神隐匿在自我的方式里,他们的创作更值得期待。

会议最后,李樯向与会专家的中肯点评表达了感谢,“今天受到这么多师友的肯定,对我个人而言,的确是帮助我厘清了今后写作的追求。”回顾个人创作历程,李樯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表达和定位”。

(南京作家李樯)

 

作家介绍:李樯,青春杂志社总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作协副秘书长。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隐匿之歌》《非爱不可》《寻欢》《恋爱大师》、小说集《喧嚣日》等。曾入选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等。在《钟山》《芙蓉》《中国作家》《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有小说近百万字、诗歌两百余首。曾获紫金山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金陵文学奖等。其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隐匿之歌》为南京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李樯作品)

责编:张雯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Baidu
map